红楼梦

近日读完了《红楼梦》,欲有所言,故此写下。

曾经有人提过一个问题——为什么有时候现实比小说更魔幻?我当时的回答大概是“现实一直比小说更魔幻。只不过限于人观察能力的差异,只能观测到现实的部分子集;且小说本身又是现实某个局部的抽象,小说家的抽象能力也有差异。才会有这种争论。”

《红楼梦》好在何处?并非诗、经、禅等,也并非写了多少人物,这些只不过是娱人的把戏罢了。

我先前并不喜欢《红楼梦》。虽未读过,也大略知道其中内容,故终不肯读。年岁至今,无情的心,终于学会了一些世俗的爱。近日郁郁,能打发时间之物不多,大凡书类,我只肯读一次(除了数学等),如此能读者更少,只得拾起《红楼梦》,一探究竟。

小说有何境界?如金庸者,情节引人,故事不错,逻辑糊涂。这倒不能怪金庸,连载作品,本自难以自圆其说。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这样的小说,类似的毛病也不少,因为都是评书汇聚,作者不忍舍了一些精彩的情节,就只能留下前后打架的逻辑。《红楼梦》就好很多,他更像一本小说应该有的样子,逻辑连贯。

小说里的逻辑应该是什么?就是不能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凡犯了如此者,纵语言多绮丽,情节多引人,不过是厕纸文学。

曾有云:读《金瓶梅》而生怜悯心者,菩萨也;生畏惧心者,君子也;生欢喜心者,小人也;生效法心者,乃禽兽耳。我这里暂为摘下,将《金瓶梅》换为《红楼梦》,也能说通。

《红楼梦》难读。因为是先有结局,再有内容。结局早在开文便定,读者少不得要前后参照。如此,便见一叶而障目。

《红楼梦》想讲何事?我想当是作者读了《金瓶梅》后,欲有所辨,掺杂往事,一应写下。所辨为何?情欲。

《金瓶梅》以欲推动,架以现实骨肉;《红楼梦》则以情推动,推之虚幻定数。

若要明《红楼梦》,必须读懂其中两句话。一为“男儿是浊,女儿是清”,二为“怎么清汪汪的女儿,嫁人成家之后,也成为了浊”。作者秉此原则,大多人的命运已定。所以,林黛玉不得不死。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交拜那一刻,正是林黛玉将死之时。我不知道金庸先生写小龙女被玷污时,是何心情。但我想,曹雪芹写林黛玉死时,必是极快意的。林黛玉是曹雪芹的底线,情与欲泾渭分明的分割线。她不死,红楼梦便休矣。

政治剧一直让人津津乐道,大众更是热于论此。然政治为何物?读罢《红楼梦》,那些如此题材的电视剧,皆不足道,如萤虫与日月。更何况那日月,在《红楼梦》中,也只是寻常妇人之技。

《红楼梦》好在何处?就好在“罗织现实布成景”。此七字,说来容易做到难。每当作者有所托而抽象时,现实就会崩塌一部分而失真,点点滴滴,到头来往往是滑稽形状。写作时的情与欲,同样干扰着,其中分寸,难以言说。

《红楼梦》差在哪里?结尾太平,立意太浅。情与欲的最后,仿佛如儿戏。我也有很多种说辞,可以把这个缺点圆回,但终究不能为。有说《红楼梦》后四十回为他人续作,非作者原意,我不太原意相信。《红楼梦》全文,往往都其乐融融,气氛祥和,前八十回偶有波澜,却不过蜻蜓点水,只待最后的狂风暴雨。其狂风暴雨若何?我想曹雪芹恐怕也想过多个结局。心中构思万千,下笔却只伶仃。整篇所思,唯有黛玉之死是个不动点。十数年间,草草改改,结局不知几何。一旦亡落,便只有一种说。如今日,谁擒方腊,各执一词。

所思所想,尽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