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差不多把《head first 设计模式》这本书看完了,总算是对设计模式有了最基本的了解,想想自己对设计模式的认识变化还蛮大的,就记录下来这些改变。
知道设计模式
第一次知道设计模式这个名词,应该是半年前的事情了。匆匆买了一本 GoF 的设计模式回来,一看那么薄,感觉也就一天的事情。后来翻了翻,23 种模式,又都没什么了解,放弃之:等用到的时候再看吧。
因为等到用到的时候再看吧,因而一直没用设计模式来组织自己的代码。当时自己用 Spring 的 RestTemplate 写通讯接口,通讯接口约定格式经常发生变化,做完了它在变,没做完它也在变,设计模式根本帮不上忙(现在想想也的确如此),因而认为设计模式不过是落伍的架子而已。
大概 8 月的时候,前一个项目完成了一个里程碑。去了另外一个项目做一些基础的开发。由于是 show 性质的代码,必须要用设计模式。无奈看一下 WIKI,加一些东西往里面。策略模式比较简单,就拿这个开刀了,实现了几个可以互换的算法,供客户端按需调用。感觉设计模式还是有那么点意思的。
不屑设计模式
对设计模式最反感的地方是一群人(大多是只会 Java 的人)如同膜拜圣经一样膜拜设计模式(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毕竟信徒不会强迫别人信教,邪教除外),在我看来,不过就是那么回事而已————因语言本身抽象能力的落后或 IDE 功能不够强大导致一种畸形的代码堆叠方式。
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 goto,在汇编中,goto 对应的大概是 jmp。jmp 在逆向中经常用来做爆破的不二选择,在汇编中的优雅跳转也不是 jne 等等能替代的。到了 C 语言,抽象能力得到提升了,代码的定义终于出来了点端倪:
- 能够让人阅读的东西
- 刚好又可以在机器上运行
goto 产生的面条式代码破坏了 1 (你是 jack 但我不是 Lucy,凭什么你 jump,我也要 jump),随便乱跳打乱了流水线的调度,影响了 2 的效率。尽管 goto 还有很多奇妙的实现方式,但是已罪名深重的被贴上标签"有害" 。"goto 有害"大概不需要讨论了,因为大部分 goto 垃圾代码都是新手写的,只要唬住了他们就行,那些高手大牛如 Knuth 自然能驾驭 goto,自然不会随波逐流。
后来就学习一种比较快乐的语言 Ruby, 读 Matz 的书:《松本行弘的程序世界》。Matz 说道:
关于设计模式的书籍刚出现的时候,我最初的印象是“夸夸其谈,其实都是些理所当然的内容”。《设计模式》一书所列举的 23 种模式,很多都是经常使用,并不怎么罕见的模式。而且,还含有很多在 C++ 及 Java 那样的静态语言中虽然有效,但在 Smalltalk 及 Ruby 中却并没有多大意义的模式。
但过了一阵子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设计模式的本质,并不是介绍至今没有用过的新模式,而是通过给屡屡使用过的模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,从而提供了设计时的词汇。
- 看到 Matz 对设计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不禁也对设计模式有了好奇,想着自己必须要好好学习一下。虽说讨厌 Java,但是 Java 变成 Cobol 估计也要十年时间了。那就认真读一读设计模式吧,于是挑选了《head first 设计模式》(因为看这个入门真的很容易,至少自以为入门)。
认识设计模式
- 《head first 设计模式》看完之后,对设计模式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————中医。
是药三分毒。设计模式强大的扩展能力是用拆成碎片的类为代价的。这种能力的权衡是一个太严重的问题了,刚入行的中医会经常犯这药没作用,这毒里面还有药!。当然,为了安全以及名声考虑,刚入行的中医只会犯"这药没作用"的错误。于是,各种代码里面充斥着设计模式————10 个人去跑接力赛,8 个人拿着棒子就递给别人:我负责山地跑的,来这里是为了害怕突然地震造山了你们跑不了;全程只有两个人在跑。
没有标准。OCP 衍生出多个可实现原则,矛盾也就在这里。当初孔子为了吹嘘尧舜两圣人,说出啥事了都是舜一去就搞定了,三次三搞!韩非子就在这里发现了矛盾:尧真牛逼,会出事?舜真牛逼,会年年有事?你们这些儒家啊,牛逼的不能是人,得有规矩,是个白痴丢那里都能正常的规矩。设计模式中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模式,实际情况又不是教科书,到时候如何实现,和个人经验能力挂钩。活到老,学到老,如果是说语言,那一定是 C++;如果是方法,那一定是设计模式。
在西医传来之前,中医对保证身体健康,应该是做了不少贡献的。西医的器材条件(至少显微镜吧),以及一整套完整的方法论,出现总是要一段时间的。在这段时间唯一能做的,就是用中医"保命",看看学术界(西医)究竟有没有做出来啥成果能产生革命性影响。
过度设计?
最初看设计模式,因为有抵触心理,总是会想到过度设计这个词。但有时候自认为的过度,只不过是自认为而已。比如前段时间写一个给定两个日期算日期间的工作日,stackoverflow 之,看到这个答案,来自 Shengyuan Lu:
- Solution without loop:
|
|
漂亮,不用循环,copy 之,随便挑几个工作日看看结果是否正确,恩,正确!好方法,利用周六对齐来进行减法,太美妙了,简直要写对齐之美来赞美了。随便再丢组数据测试下,嗯?结果不对!周日周六在进行周六对齐的时候,多减去或增加了值。是不是要分析情况进行几个特殊值判断来校正补偿值,只有周六周日会出现这种情况,也就四种状态,同周六同周日不用校正,就俩了!
在一个算法上面补两个坑,太丑陋了。两个时间段差值不会超过 30,为何不用可读性更好,正确性更有保障的简单直白的循环?
- 两个日期都是工作日,无循环算法可以正常工作。
- 两个日期随意,照顾可读性和优雅,重新造一个循环算法是比较好的选择。
问题是,在一年内我们都用的工作日作为输入,我们采用循环算法,算是过度设计么?不需要讨论一年之后的情况,因为我们无法预料。
我认为,直接采用循环不算是过度设计。的确现在有很多真正的过度设计,但是在基本同样的工作量下,选择一个有更多余地的设计,不算是过度设计。因为设计必然是要考虑到将来的扩展的,如果说有余地的设计是过度设计的话,那一切设计本身就是过度设计。
在黑完之后
设计模式将来必然会退出吧,如同现在基本没有人再去黑 goto了;然而,计算机界的很多问题,采用的思想都不变,除非冯·诺依曼倒塌了。将来的新问题,或许用设计模式的思想可以去解决一些,如同 Go 现在又引入了 goto。更何况设计模式还能解决当下的问题。而"等到用到的时候再看吧"只能骗骗自己了。
希望在半年内,能把设计模式单独列出来,补在博客上讲解给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