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种不同的三国

三国一直是一个很火的话题,男女老幼,多少知道一些三国的事情,或真实,或轶事。史书、演义和游戏,众说纷纭,莫能审其理。

一二十年前,电子图书并不发达。愿意读纸质史书的人不多,对《三国志》等有所涉猎之人更少,故而撑不起多少讨论。电脑、电子书的普及,加之国情,有兴趣一读之人几乎可以零成本获取资源。到如今,阅读史书更为简单,中国哲学书电子计划提供了极为方便的阅读体验。寻章摘句的阅读,已经摸不着讨论的门槛。

三国是个什么样的时代?很多人喜欢和大一统王朝对比,以显其特殊。也有人把三国贬的一无是处,却经不起质疑者的反驳。自春秋以来,至明结束,中国历史可以划为三个周期,春秋战国秦汉,魏晋南北隋唐,五代十国宋元明。每个周期都有相似之处,又有自己特殊的地方。三国有周礼崩坏之后的春秋痕迹;兼并混战,又有战国的影子。三国时期很短,故而文化上的进步,战争的烈度,远不如春秋战国。因为焚书坑儒,春秋战国事莫能详。一个有详细记载的小春秋战国期的三国,受到人们的青睐。种种缘由,名扬至今,形成了独有的三国文化。

史书

陈寿的《三国志》为良史,不过总有时代的局限性。世人在世,总躲不过种种规律,种种规律面前,文字显得无力。故而史书的一些记载,我不屑一顾。

很多人提起史书,都觉得能在上面留名的不可小觑。即便是三国这样战乱出英雄的时代,史书上名副其实的人也不多。大部分载入史册的,不过是因为那条 Y 染色体。

刘备

提起刘备,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仁德。但什么是仁德?人们又没什么印象了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,孟子说梁惠王那么点对民的用心相比邻国,以战相比,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。后人拿着五十步笑百步的谚语,思索刘备的仁当如何时,始终想不明白,以至于“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”。如果每一代人,相比上一代人,或邻国之人,能有五十步之优,人类社会岂会是现在这个处境。刘备相比曹操,即为五十步与百步。好大言空者,不懂五十步努力之艰辛,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,可笑至极。

刘备家穷,一度贩履织席为业。这段时间应该很短暂,毕竟那时候宗族观念还是很强的——一家穷,同宗帮。刘备十五岁能去卢植门下求学,十五岁之前的教育必定也不差,这是贩履织席之家做不到的。刘备不是很喜欢读书,并不意味着他读书不行。汉末大乱,经学救不了大汉人,曹操诸葛亮陆逊等也没有花功夫在治经典上面;虚名之士欲救天下,清谈玄学之风盛行。青年在卢植门下求学,黄巾后每到一处归心当地部分豪杰士人,刘备的文化水准应该是介于优良之间,非梁山草寇可比。

刘备好交结豪侠,年少争附之,其中就有亡命之徒关羽。此时的刘备应该是当地一土霸,然后就有大商人张世平、苏双和刘备团伙达成战略合作协议,然后刘备把团伙做大做强。刘备的第一桶金怎么来的,陈寿没说,但不难猜测,无外乎宗族资助或者不能言。史书就这样,喜欢写人老实,以至于老实等于傻逼。比如写刘秀,很老实,光种地,造反也是被迫的。然而他大姐要杀董宣的时候说漏了嘴:“刘秀你当初是老百姓的时候,家里收几个亡命之徒,公安局的不敢过来抓;现在当皇帝,连个洛阳令都管不了?”刘备这种土霸级别的起点,在三国时期,基本上奠定了失败者的基调。然而刘备最终的成功,也有部分原因在于起点太低。

吕布有三姓家奴外号,很多人觉得刘备也差不多或者更严重,其实不然。两人起点都很低,武人地位并不高,没有地方士族的合作,孤掌难鸣,因而会一直有诸侯愿意收其入麾下。吕布作风太梁山,人又阿 Q,气力小的他便纳作投名状,口讷的他便骂完而走,到最后总是他自己吃亏的多。刘备的低起点,较为克制的野心,各路诸侯用人之际并不反感,一路如鱼得水。即便各路诸侯因为种种原因被灭了,世人也都不觉得有刘备什么错,顶多就是扫把星。有人讽刺刘备不停的逃,这种逃是汉末特有的士人当家作主的政治环境下的结果。若换成五代十国武人当家的时候,刘备跑不了几次就会被杀了;相应地,刘备在五代十国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——士族掣肘他的能力大大下降了。

刘备自黄巾起,就有关羽张飞简雍,很多人觉得刘备很幸运。觉得刘备很幸运的这些人,只会看个热闹罢了。刘邦刘秀朱元璋这些人,刘备自然比不了。和刘备同时代的曹操袁绍孙策,起兵时文臣武将也非刘备能比。是刘备不懂得招揽人才么?必然不是。刘备为平原令,刺客不忍刺,待人同席而坐,同簋而食;在徐州,糜竺糜芳孙乾相随;在荆州,豪杰士族归附不可胜数。那为何起初只有关羽张飞简雍?刘备前期败绩太多,士卒常离散,土霸移动平台对于安土重迁的古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前期的追随者,到后来能随刘备周旋,不避艰险的就只有关羽张飞简雍了。那些追随者,除了更换到魏吴的,不再有记录留下,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
王侯最重要的能力应该是什么?刘邦曾经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;韩信答刘邦不过能带十万。刘邦又问韩信能带多少;韩信答多多益善。刘邦笑而问多多益善为何却为自己驱使;韩信答刘邦虽不善用兵却善用将,故而自己为其驱使。当是时,刘璋袁绍刘表也可谓有士人归附。但袁绍死后,二袁分家;刘表死后,荆州归降;刘璋未死,内自有叛。刘备将死,主少国疑,托孤诸葛亮,心神无二,何也?其三者用人之道,不过驱使,其下各为利己。曹操《短歌行》末句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。刘备于关张诸葛,正是归心。归心者,唯殚精竭虑,死而后已。

《三国演义》说是尊刘贬曹,却是没贬曹操贬了曹操派系,尊了刘备派系大贬刘备。在三国那个注定要与士族合作才有可能成功的时代,刘备以土霸的起点,折而不挠,三分天下而有其一。机权干略不及曹操,但亦能望其项背。英雄风姿,岂能是演义中那副滑稽模样?

诸葛亮

提到曹操,有人尊其魏武;说到诸葛亮,有人名其丞相。但诸葛亮角色之复杂,绝非丞相二字可言。

刘备三顾茅庐相请诸葛亮,诸葛亮提出著名的《隆中对》——占荆吞益,东和孙权,北抗曹操。待天下有变,荆州出宛洛,益州出秦川,天下可定。刘备借荆州得益州,有一方之地可称雄;关羽攻襄阳,兵败身死失荆州,皆《隆中对》功过。《隆中对》有何误?占荆州和孙吴是不可调和的两极。周瑜有取荆益二分天下战略,鲁肃有竟长江所极,据荆州而有之的榻上策,这和《隆中对》是对立的。当时形势,刘琮献荆州降曹操,孙刘皆不能据荆州。于是联盟抗曹,孙吴得荆州,周瑜未能更进一步便身死。双方妥协之下,荆州问题暂时搁置,刘备因法正张松等入蜀得益州。随后荆州问题无法搁置,孙权袭荆南,刘备欲战,曹操取汉中,刘备求和,孙刘以湘水为界分荆南。如此,荆州归属问题天下皆知。荆州为何如此重要?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有言——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?在襄阳乎?抑在荆州乎?曰: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;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;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。东南西蜀想要不偏安而成帝王之业,必占荆州然后图并襄阳。这是为何孙权必然袭荆州,刘备必然提卒复欲夺荆州。待刘备身死,蜀汉战略上放弃了争夺荆州,以此为妥协来东和孙权。《隆中对》是高明的战略么?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,毕竟太多人认为诸葛亮以《隆中对》取信刘备,若回答《隆中对》平平无奇,无异于贬低诸葛亮。身在当下的我们,尤其是 IT 行业,都知道 idea 毫无价值,有价值的是身体力行将这个 idea 实现并最大化 idea 价值的人。刘备颠沛流离半生,毫无疑问有三国顶尖的鉴别能力,见过的虚名之辈,车载斗量不为过,纸上谈兵怎么能糊弄过那时快五十的刘备。故而,与其说诸葛亮以《隆中对》取信刘备,不如说刘备因诸葛亮而相信《隆中对》,随后关羽也坚信《隆中对》,平平无奇的战略在非凡的人手中发挥出不平凡的战略作用。

刘备是蜀汉名义上的皇帝,也是实际上的;刘备托孤之后,诸葛亮不是名义上的皇帝,但是实际上的。和曹操有点像;又有绝对不同的地方——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。实是而名非,且要悠悠众口不能有太多非议,诸葛亮进退艰难。

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《出师表》,首句是“先帝创业未半,而中道崩殂”;其实,哪来这么好的事。“先君创业未半,而中道崩殂”可写孙策死后的东吴。若写蜀汉,则应是“先帝创业未半,而中道崩殂,且贤臣良将亡没过半”。人们谈三国,总会说蜀汉缺少人才。十步之泽,必有香草;十室之邑,必有忠士。若如此,蜀汉为何还缺人才?蜀汉的确不缺人才,然而诸葛亮要面对一个几千年来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——如何筛选和选拔人才(这个问题或许会伴随人类到灭亡)。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曹操,故而曹操提出“唯才是举”。“唯才是举”的反义词是什么?很多人以为是“任人唯亲”,大缪。当时形势:举秀才,不知书;察孝廉,父别居;寒素清白浊如泥,高第良将怯如鸡。无才有德的废物尚且一无是处,更何况当时更多的是无才无德。重才不重德,是曹操的应急之法。蜀汉这里,日子更难过。人少,创业元老死了一大批,平衡各方势力,从中选拔青年才俊,又不像刘备白手起家时能多与底层接触,蜀汉的人才选拔又陷入了两汉治世时的困局——全看当权者的水平。

诸葛亮是政治家。政治是什么?很多人以为只是游戏里面的一项数值。政治复杂足可为一个数值大类,其下再细分几项数值。政治中最重要的一项数值应该是什么?必然属于斗争,若政治斗争中输了,即便一身才能抱负又如何施展。如果有一项“政斗”数值,那么诸葛亮必然是刘备后第一人。这种能力,是政治家安身立命之本,大展宏图之基础。陈寿写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。这句话在何时、由何人传出,至关重要。马谡失街亭,而后逃亡,是死罪么?若刘备在时,可不至死,如廖立失长沙脱身走故事。诸葛亮违众拔马谡,可比刘备拔魏延。诸葛亮为何要杀马谡?诸葛亮只是蜀汉的一个管家,管家的资格是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”。马谡如此,诸葛亮管理蜀汉的资格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,托孤大臣又不是只有诸葛亮一个。只好杀马谡、自贬三等,以平众怒。马谡是荆州士人,罪不至死,自有相救如向朗。先主刘备的话就非常重要了——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,君其察之!”刘备有没有说过这句话?谁也不知道了。刘备仁义之人,又是临终,即便说这种话,也只会与诸葛亮私下一言带过,难有他人为证。

秦始皇和汉武帝有何区别?结果不同罢了。王莽和诸葛亮有何不同?结果不同罢了。结果为何不同?政治才能差异。政治才能是政治中另一项重要数值。两汉外戚宦官争权多时,外戚评价往往会好一些,就是因为外戚政治才能高那么一点。谁当大汉的主人,士族其实并不关心,只要对大汉有利就可以。如霍光,杀皇后,不掩中兴之瑜。刘封归国,诸葛亮建议赐死;刘备将死,汉嘉太守黄元和诸葛亮关系恶劣,怕被诸葛亮报复直接造反;廖立李严都是政斗中的失败者。若诸葛亮治蜀无方,这些都是秋后算账的罪证。所幸,诸葛亮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代价也很大,诸葛亮行事谨慎,终于马革裹尸,死于五丈原。终不用魏延子午谷之计,非不为也,其不能也。若刘备,必用之,只因刘备名正言顺,败亦无伤。

诸葛亮治蜀的方略是什么?能用则用,不能用则废,欲反则杀;出征不可大败,有功则赏,聚蜀汉士民,使上下同心。这种政略是极其高明的,刘备死后的惶惶蜀汉越打越齐,一些人才也在北伐中被提拔。只是,一人之力终有其短,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;虽连年动众,未能有克。

刘备和诸葛亮是三国中一些美好的象征,夸大其词者不少,吹毛求疵者亦不少。三国其人,终不能超越时代而不染,是故两人行事偶有不检。有人以刘封刘禅说刘备早有不臣之心,十命可受说诸葛亮狼子野心。说刘备不臣者,祖上三代有名“建国”“建军”者也可是有不臣之心么?至于诸葛,哪有那么蠢的狼子,一心北伐,死于军中。道德一旦沦为虚伪,便是最下流的。

演义

游戏有恐怖谷理论,小说亦如此。演义就是这样的存在,虽然大体情节和历史相同,但细节上的改变,凸出演义发生在一个幻想的世界。赵云单挑无敌,斩将无数,颇有战绩,却没有实质性的战果和战绩相应的官位。宛如一个自述成绩常年前三保底前五的高中生,身在一所每年能考七八个清北的高中,最后高考,上了个武大。待到了考研,瞄准了中科院,最后只上了个信工所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?武将的个人武力对一场战斗影响并没有那么重要,而演义无限拔高武力的重要性,与现实的裂痕越来越大。金庸的小说也有这样的问题,虚幻出一个不存在的武学体系,然后还要遵从历史的结果——这样武学体系下的人聚众依然打不过军队。很多人用军纪章法等来解释,却显得更滑稽可笑;其实根本原因是这样的武学体系并不存在。现在人都知道蝴蝶效应,更准确的说,是混沌效应。一个混沌系统,稍微把初始值更改那么一丁点,结果就天差地别,更何况如小说这种大刀阔斧的改动某一个系统。小说的意义,并不在于模拟现实,一味地强调现实,等于给小说上了有形的枷锁。不妨把那些小说看成是发生在一个虚幻的平行世界,那个世界的法则,就是小说中虚幻出来的法则。如此,也能保证小说的独立性。

关羽

关羽最开始的身份,是一个亡命之徒。如今太平盛世,亡命之徒是一个诋毁意象非常强烈的词。在乱世,这个词的意象没有那么差。夏侯惇杀辱其师者,烈气名声增加。关羽这种没什么背景的,犯了事,就只能好汉不吃眼前亏。关羽怎么跑到刘备那里的,史书没写。我对此有无限遐想,有时候觉得是武松打死了西门庆,一路漂泊,遇到了刘备;有时候又觉得是杨志卖刀,杀死了泼皮,兜兜转转,遇到了刘备;又觉得是鲁智深打死了镇关西,夺路而走,遇到了刘备。然后又知道都不是,武松前半拘泥,杀人自投官,后期张狂,得刀找人试;杨志心有祖名,身负大志,怎会屈于刘备阶下;鲁智深暴躁自我,倒有三分似演义张飞。

起点低的刘备经常失败,连带着关羽各种败仗,不得已投降曹操。曹操让张辽试问关羽是否归心,关羽回答受刘将军厚恩,誓以共死,不可背之。刘备对关羽的恩,容易看见的是收留之恩。山西运城的亡命之徒,一路出逃到直线距离足有六百多公里的涿州市,是因为刘备名声响亮?机遇使然罢了,关羽一路躲藏,怕是换了不少地方,最终才和刘备相遇。以刘备当时的家底,收留关羽怕是也担了不少风险。生恩易还,再造之恩难偿。关羽一个没背景的古惑仔,善弓马读左传,和刘备的指导应该也有关系。穷文富武,关羽最开始的条件是不允许他学弓马的;至于读左传,不知是刘备相劝还是自发,我一厢情愿认为有刘备因素在内。

为曹操效力那段时间,关羽万军之中斩颜良。世人喜欢这段热闹,尤其演义用来吹嘘关羽武力值极高。听到这样的吹嘘,总让我想起《西游降魔篇》那一幕。孙悟空说他当年手拿两把西瓜刀从南天门一直砍到蓬莱东路,来回砍了三天三夜是血流成河,可就是手起刀落手起刀落一眼都没眨过。陈玄奘问他那么长时间不眨眼睛,眼睛会不会干?孙悟空反问干又怎样不干又怎样?这跟他说的有关系吗?听不懂说这话的重点吗?是在讲眼睛会不会干的事情吗?足球相比战争,不过是儿戏。世界杯上一名足球运动员,和队友配合过个人,然后自己创造出单刀条件一脚进球。你会夸这名运动员腿劲真大么?这是腿劲的原因么?我们是在讨论腿劲的问题么?连外行都知道不会讨论腿劲,然而那么多人津津乐道武力值,连外行都不如,睁眼瞎子,张嘴哑巴。关羽成功刺颜良,最重要的当然是时机。如果不是时机,那么每次出战关羽直接刺对面主帅即可,关羽张飞一路平推定天下,刘备拢人心安天下,国安民乐,岂不美哉?不美,这样的时机太少了,纵然是关羽,可能也只抓到了这一次。将者,智信仁勇严,入阵、刺颜良、破阵,这一战关羽几乎将智勇发挥到了极致。接近颜良的那一刺,远没有策马入万众、还则绍诸将莫能当重要。关羽不是神,不能神挡杀神,佛挡杀佛。如何最小代价接近,最小代价出来,光靠武器和武力是没用的,知兵阵察敌形才能做到如此,所谓将者智勇。

立下大功之后,关羽离开曹操追随刘备去了。关羽投降曹操之前,刘备传记载刘备受了衣带诏,我认为刘备应该没参与这件事。密谋造反之人,曹操向来是斩尽杀绝。曹备夏侯羽若如此做,恐怕都不能幸免,更何况刘备关羽。刘备若真的参与,知关羽与刘备情厚则曹操不会纳关羽,纳后方知两人情厚则不会放关羽离去。关羽报效曹操后仍奔刘备,本就是曹操关羽刘备三人间的佳话,何必再用衣带诏画蛇添足。

关羽下一次闪耀,当属襄阳之战,水淹七军,擒于禁,斩庞德,梁郏、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,为之支党,威震华夏,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。突然的大雨引发的洪水,天助关羽水淹七军,很多人觉得不过如此。然则《孙子兵法》军形篇有云“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,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”水淹七军,非惟天时,抑亦羽谋。至于荆州为吕蒙所袭,关羽兵败身死,常使人叹息——若有诸葛亮在江陵,能否如荀彧故事在兖州?关羽攻襄阳,上庸坐壁上观;及关羽身死,上庸自危,孟达降魏,刘封被斩。威震华夏变乎蜀汉自危,须臾之间。关羽为将则极,为帅则力不能及。

关张马黄赵虽同传,但赵云战功远不如关张黄,马超一方诸侯,挟威震益州之功投刘备,得与关张黄平位。关张马黄庞统一同追谥,第二年三月赵云追谥。庞统不过一半的进军益州之功,可知赵云战功之微。赵云最大功劳是在刘备弃妻子后身抱刘禅,保护甘夫人,使其皆得免难。这件事情不算难,没有遇上曹军;这件事情也不简单,刘备为了跑路都不管不顾妻子,赵云遇上曹军就是关张马黄传。三国是一个君臣互择互弃的时代,麾下武将的忠诚是君主最担心的事情,魏蜀吴都因为武将的背叛而狼狈深恨过。军政大权,只能在心腹之人;心腹之人,往往亲族。武将的忠诚,是和武将能力几乎同样重要的存在。糜芳必然没有演义或游戏中那么无能,否则怎会留他守江陵;但是心思一变,能力越强反噬越厉害。

陈寿评关羽刚而自矜,以短取败,理数之常也。关羽固然无全盘之策攻襄阳,否则不会出现上庸不听命的情况。但关羽失荆州和曹操险些失兖州何其相似,糜芳士仁可比张邈陈宫,若无荀彧程昱夏侯惇为曹操周旋,岂非曹操亦刚而自矜取败,理数之常?人固有短,岂有无短之人方能常胜之理?

关羽在三国,算作武将的巅峰之一。将智,将勇,在三国可算作巅峰之列。何谓将智?料敌知己。何谓将勇?军争之法。关羽人主之智、政治之智平平,为将之智,三国巅峰,岂能混而论之?

周瑜

曹操和华夏,早在关羽之前就被震过。那一次的主角,是周瑜。所谓“摧曹操于乌林,走曹仁于郢都,扬国威德,华夏是震,蠢尔蛮荆,莫不宾服。”

孙策在时,周瑜辅孙策定江东;孙权初统,周瑜定君臣之分;曹操欲下江南,周瑜主战胜之;欲竟长江所极,周瑜攻下南郡。欲行二分天下之计,道于巴丘病卒。

二分天下之计是高明的战略么?看到点施行的曙光,周瑜就死了,随后地又借出,可行性就是个 PPT,未行空文,何谈高下。鲁肃的借地抗曹是高明的战略么?若没有吕蒙为继,收回借地,恐怕“帝王之起,皆有驱除,羽不足忌”真是内不能办,外为大言。

经济学中有长期和短期的概念,长期短期并非以时间来界定。而是针对同一个问题,在两种不同的规则下,所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。短期是刚发生冲击那一刻的情况,长期是冲击结束达到稳态时的情况。对于孙刘来说,曹操是短期冲击,所以联合。周瑜雄烈,胆略兼人,破曹操,拓荆州,自然不假他人之手。随后鲁肃代周瑜,如何处置益州和刘备?自己冒险强攻,哪怕进退两难;还是和刘备做个交易置换其地?当时形势,孙权吞刘备如探囊取物,然而曹操在后,孙刘不能鹬蚌相争。此时的刘备驻公安,仅有荆南四郡,据诸葛亮说是“北畏曹公之强,东惮孙权之逼,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”。孙权这边,刘备这种不能为自己所用的军阀,和自己的核心战略要地江陵挨着,这个军阀还没有成型的根据地,就差自己的江陵,自己还要扛着曹操的压力,同样寝食难安。鲁肃提出借江陵等给刘备,让刘备打下益州有自己根据地,然后换回来一个较为完整的荆州,同时增加曹操西线的压力。孙权说借地是鲁肃一短,但是拍板决定的还是孙权自己,鲁肃当时的分析若不是利大于弊,孙权怎会答应。只不过因为鲁肃没拿回来荆州,强行一短,自己不加计较,显得自己胸怀广阔。

等到刘备拿了益州,形势又变过来了。刘备不还荆州,孙权可以强抢而刘备只能谈和——毕竟对于刘备益州更重要。这个时候鲁肃已经宣布借地战略结束,并且打算全部收回来,可惜人有竟时,只能假吕蒙之手。但是蜀汉没有人意识到,还在傻乎乎地根据隆中对这种纸上谈兵的战略按图索骥。荆州对于东吴何等险要,刘备要拿汉中,诸葛亮问杨洪,杨洪回答“汉中则益州咽喉,存亡之机会,若无汉中则无蜀矣,此家门之祸也。方今之事,男子当战,女子当运,发兵何疑?”东吴要拿荆州,也会是如此决心。蜀汉没人意识到,举国之人,有武将无大将。蜀汉这个时候若有像鲁肃这样的战略家,荆州此时最好是按兵不动,等安了汉中,待天下有变,或顺江二分天下,或蜀出秦川吴出合肥。

何谓大将?武将如关羽,但有智勇;一方大将,必须有战略,所谓将略。将略是一成不变的么?显然不是。战场瞬息万变,战局因短期冲击结束达到稳态时,必然也会发生改变。这个时候不改变战略,犹如刻舟求剑。纵观周瑜所为,每一步恰到好处,不愧大将之风。至于二分天下,则恐怕会如同鲁肃借江陵等地,易出难收,真若施展,恐怕会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,但未能有克。

因为演义的缘故,人们喜欢对比诸葛亮和周瑜才能高下。诸葛亮和周瑜的角色十分相似,都是受任于危难之间;但是职责完全不同,周瑜有张昭鲁肃等人分担,孙权可与曹刘相比,刘禅这种垃圾赵云当初不捡也罢。诸葛亮克己复礼,事事谨慎,至死方休;周瑜跨马擽阵,性度恢廓,病卒于道。都是一腔忠贞热血染成了不同颜色,何来高下之别,但有精彩之分。

游戏

小说有自己的独立性,那么游戏又如何呢?如果遵从小说是历史的衍生,那么小说的衍生物游戏自然也应该有独立性。再比如讨论赵云,是讨论游戏中,演义中,还是史书中?我玩三国志系列游戏时,十分清楚赵云不可能有那样的数值,但很少去更改赵云的数值。毕竟史书只是历史的衍生,记载的只是无数个可能性中的一个结果。游戏应该注重的是模拟那一段历史,还是模拟那一段历史中的某个人物?游戏应该注重的是良好设计下的玩家体验,还是存在漏洞的设计让玩家自我欺骗的体验?如果说世界已经破碎,我们在用游戏修复他,那么,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游戏去修复?是放大那些浪漫,缩小那些机械枯燥,还是反之?

标准答案只有一个,但是真实的答案有哈姆雷特个。土鳖;哦,孬忒土鳖。

姜维

谈姜维之前,必须问一下,刘禅是个什么样的人?刘备遗诏:“射君到,说丞相叹卿智量,甚大增修,过于所望,审能如此,吾复何忧!可读汉书、礼记,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、商君书,益人意智。闻丞相为写申、韩、管子、六韬一通已毕,未送,道亡,可自更求闻达。”李密夸他:“可比齐桓。桓得管仲而霸,用竖刁而虫流;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,任黄皓而丧国,是知成败一也。”

刘禅做的如何?诸葛亮死的那一年,刘琰弃市。何谓弃市?刑人于市,与众弃之。刘琰做了什么事?他妻子胡氏正月进宫祝贺太后,被留了一个月,回来刘琰觉得妻子和刘禅有私,就使劲打,然后休了。胡氏就去告刘琰,刘琰就被下狱,最终弃市。刘琰何许人?刘备在小沛时候,就跟着刘备一起周旋,到诸葛亮死的这一年,四十年了。此时刘琰应该六十岁左右,刘禅二十七岁,胡氏年龄应该和刘禅相若。刘禅的女人,都是董允操办,刘禅想多纳几个都不被董允批准。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胡氏和刘禅到底有没有发生什么,陈寿不知道。苍蝇不叮无缝的蛋,胡氏是不是无缝的蛋刘琰不知道,毕竟没有视频。刘禅是不是苍蝇,刘琰心里有数。然后,四十年老臣因家暴妻子被拉到菜市口砍头,这件奇幻的事情就发生了,在那个封建男权社会。刘琰的数十个侍婢,都让背《鲁灵光殿赋》,以显蜀汉岿然独存,谁知道存的连桓灵都不如。诸葛亮这个时候没拉一把?丞相二月就出征了,然后就病死军中。

再按照出师表来写,这个时候的蜀汉应该是“天子纵欲过度,却不崩殂,文臣武将有样学样。”如此十九年,姜维掌军权。陈寿说姜维“粗有文武,志立功名,而玩众黩旅,明断不周,终致陨毙”。我本人对姜维评价也不高,毕竟姜维北伐,把队友伐的少少的,把对手伐的强强的。然后失了智,想玩一招关门打狗,却不想玩成引狼入室。司马昭门儿清,知道蜀汉不行了,马上捏了这个软柿子。此时的吴国各种内乱,司马昭没打;后面孙皓被三国演义各种埋汰,司马炎忍了十多年才打。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有多烂,别看陈寿记载,更别看演义,相信司马家的选择,毕竟司马家是拿自己篡来的权做赌注,输了便九族没有。

姜维就在这种烂坑里面挣扎。但他能力也就是军事上的小魏延,政治上的大魏延。像极了游戏里面的弱智 AI,尤其 311 那种不停的出兵去送,功绩刷的倒是挺多,能升官了,但是队友都被抓被杀了。游戏里面电脑资源无限,问题不大,只是数字。现实中的数字,由一个个血肉之躯组成,一次败仗就可能大难临头,哪能不如诸葛亮般谨慎。

如何评定姜维?只看因果,不看骚话,姜维确实是司马昭灭蜀的功臣,所谓将中姜维,帝中崇祯。然而行事,哪能预知结果而为之,都是尽人事罢了。危亡之间,若不是无数个尽人事的蝼蚁,哪能堆出最后胜利的景观。见贤思齐,见不贤内自省也。姜维没有刘备诸葛亮的能力,也没有这两人的品性。一个路人,看到一个快要淹死的人,就跳下去救,还没游过去,结果自己先溺水了,于是两个人都被淹死了;当然,还有一群王八蛋家属在围观。近些年有个新闻挺火——看到那边有房子塌了,就过去看看热闹;但过去发现居然是我家房子塌了,一看眼泪就流下来了。这么一比,姜维又比太多蜀汉士人强太多,毕竟那些真正的禽兽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,敢于直面将破的山河。这种士大夫精神,生生不息,传承至今,中途经明东林党光大而为人所知,现在也没看到能消停点的痕迹。

游戏里做出姜维这样的 AI 十分简单,想做出来诸葛亮的 AI 就需要作弊,想做出来刘备的 AI,简直不知该如何入手。因为 AI 不懂政治和理想,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可标价的数据,然后做专有领域交易。我当然也没有能力去实现宛如真实的 AI,只好不停的切分领域,让领域内交易复杂度上限下降,更容易穷举出接近解。

曹操

曾经读《史记》,得知韩信差点被斩——“信亡楚归汉,未得知名,为连敖。坐法当斩,其辈十三人皆已斩,次至信,信乃仰视,适见滕公,曰:‘上不欲就天下乎?何为斩壮士!’滕公奇其言,壮其貌,释而不斩。”又读《旧唐书》,李靖差点也如此——“高祖克京城,执靖将斩之,靖大呼曰:‘公起义兵,本为天下除暴乱,不欲就大事,而以私怨斩壮士乎!’高祖壮其言,太宗又固请,遂舍之。”当时觉得这些记载真是荒唐,哪有这么巧的事。如今读来,纵是眼泪未流,心中总是叹息。韩信李靖常有,而刘邦萧何夏侯婴李渊李世民不常有。那么多的乱世,那么多的韩信李靖,未显世就死了,或者终不能重用。

三国就是这样一个时代,所谓“时无英雄,使竖子成名”。“君择臣,臣亦择君”,不过是个竖子时代。历史上的英雄时代,也不过汉明今三个。何谓英雄时代?君择臣,臣择君,民亦欲有智而救天下,才是英雄时代,刘邦朱元璋毛泽东可谓英雄。如刘秀李世民,则挣脱时代束缚而创伟业,哪能不是英雄。至于君择臣的时代,不过是废物时代。为何废物?人才途径封死,上升不过看当权者罢了,历代当权者废物又特别多。偶尔有几个出色的人物,就像一个感冒的人喝了中药好了,你都没办法知道到底是人的作用还是中药的作用。庆幸的是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是中药的作用。

曹操是竖子时代里最出色的,若把三国当成一个游戏,曹操是最接近游戏玩家的。虽然曹操没一统天下,但是打下了一统天下的基础。若继承者曹丕能如孙权,三国早一统了,哪会轮到司马家。

历史上的统一难么?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非常难,秦奋六世之余烈。之后的非常简单,也非常难。两汉杨隋李唐朱明和当今,都是秋风扫落叶席卷天下,起手就是超一流的文臣武将相随。非常难则是,若一代完不成统一,则基本无可能,唯二的两个例外即便勉强统一了,也难维持。晋司马师平叛,司马昭灭蜀,司马炎灭吴,然后司马炎死了就八王之乱,然后五胡乱华,衣冠南渡,南北对峙。宋赵匡胤几乎一统,赵光义艰难地捏两个软柿子,勉强一统,却两度伐辽失败,缴岁币维持和平百年后又是南渡。

为何两汉隋唐明今起手都是超一流的文臣武将?他们在成功的过程中,不停的把自己历练成超一流的文臣武将。成功的过程,是璞玉被雕琢的过程。现在太多的策略游戏,强化扮演,弱化雕琢,因为雕琢系统太难做了。强化扮演的后果就是,游戏很难有持续性,有趣的时间点很短,之后则是漫长的痛苦期,但规律却是玉不琢不成器。历史为炉,众生为铜,阴阳为碳,得造化之工之人寥寥无几。

失败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,人们沉浸游戏本身就是为了逃避现实,如果在游戏中也失败,那……?假如玩家是袁绍,能够接受官渡之败么?假如玩家是曹操,能接受败赤壁、失江陵、折夏侯么?假如玩家是刘备,能够接受襄阳之战,关羽兵败身死么?人们容易接受暂时的挫败,去获得更高的满足感,如曹操前期,虽有败而必有大胜。却很难接受突然的一片狼藉,多年心血突然付之东流,那种无力感能杀人,故很多将领兵败后自惭而死。如何处置这种无力感,则是雕琢系统要面对的问题。毕竟,游戏应该更浪漫一些,而不是放大生活中的痛苦。

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

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

去去不可追,长恨相牵攀。

戚戚欲何念!欢笑意所之。